明明设置了分类垃圾桶,很多人却不知如何分类;好不容易分对了类,垃圾车却又把所有垃圾混在一起……面对“垃圾围城”的普遍困境,尽管专家认为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尽管不少城市都在试行垃圾分类,但其效果却并不明显。
政府“花钱“能否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政府“花钱“能否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济南市历下区政府日前表示,将设立垃圾分类工作专项资金,每年投入不少于500万元,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区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此举究竟能否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政府主导推进垃圾分类
记者从济南市历下区城管局了解到,作为济南市的中心城区,历下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600至800吨,占全市产生量的30%,这些生活垃圾中,约30%可回收利用。
根据《历下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方案(暂行)》,历下区将着力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活垃圾管理体系,利用3年时间初步形成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及处理管理和运行模式,建立健全垃圾分类管理体制,实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目标。
历下区城管局局长朱俊如说,目前历下区已确定36个单位率先试点。试点期间,历下区财政设立垃圾分类工作专项资金,用于宣传普及和设施配置的经费每年不少于500万元。
同时,为进一步强化保障,推进垃圾分类落实,由历下区政府牵头,区文明办、城管局、教育局、各试点办事处和居委会组成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小组,形成政府、媒体、居民三方参与,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协调配合的联动机制。
此外,历下区还推出多项激励措施,动员社会各界参与垃圾分类,如对参与垃圾分类试点的单位、家庭免费提供四色垃圾分类收集袋;对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突出的单位、社区、居民户,在垃圾袋装服务费、垃圾处理费等收取上予以减免;对积极主动配合试点工作的社区加大政府投入,优先配置先进作业设备,更换先进设施等。
朱俊如表示,下一步他们还将挨家挨户做工作,推动垃圾分类,对试点社区内的老弱病残、孤寡老人、五保户等困难家庭,主动提供上门服务;对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居民代表及其他志愿者给予适当物质奖励;根据工作开展实际,评选垃圾分类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及文明小使者等并表彰奖励,以评先评优的形式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垃圾分类试点工作。
提倡多年缘何难见成效
据了解,垃圾分类在国内并不是新鲜事,早在2000年原建设部就公布了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名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南京、厦门和桂林成为首批试点的8个城市。10多年来,尽管各地都采取了一些措施,但垃圾分类工作大都举步维艰,效果并不明显。
有关专家认为,分类习惯难养成是垃圾分类难见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媒体调查显示,虽然90%以上的人都支持垃圾分类,但家中能真正做到垃圾分类的却并不多。其实不仅在家庭,从城市街头的分类垃圾桶就可见一斑。尽管很多城市的垃圾桶上都标明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但却形同虚设,垃圾桶里总是混置着各色垃圾。
济南市历下区甸柳小区是济南最先试点垃圾分类处理的小区之一,居民王家春告诉记者:“虽然从去年九月份小区就开始推行这项工作,但要改变多年的生活习惯不是一两天就能做到的。”而历下区城管局局长朱俊如也认为,垃圾分类推行最大的困难就是让居民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此外,没有建立起完备的分类垃圾回收系统,垃圾后期处理仍是大锅烩,也是导致推广垃圾分类回收多年却收效甚微的重要原因。据了解,虽然部分城市在居民垃圾分类方面进行了很多细致的指导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往往分好的垃圾到了垃圾站又被重新混起,从而挫伤了居民对垃圾分类处理的积极性。
“很多城市垃圾分类工作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就是工作不彻底,分类收集之后还是混起来运输处理。”朱俊如说,为了保障垃圾分类成效,他们将配备专门的垃圾回收车,做到分类运输。不过他坦陈,“作为区级单位,目前我们能做的也只是在源头上分开,系统化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山东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小明也认为,目前我国垃圾分类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体系,虽然在源头上倡导分类,但大多情况是垃圾车一来,分好类的垃圾又一股脑地混着装上一辆车被拉走。即使能够分类运输,分好类的垃圾要得到无害化处理也还缺乏配套设备。
分类如何避免流于形式
业内专家认为,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分类回收、运输、加工利用和处理等诸多环节,不仅需要公众的参与,也需要政府支持和企业密切配合,因此需要全面、综合考虑,应在制度建设、管理方法上下工夫,多措并举才能真正实现垃圾分类处理。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从西方国家的做法来看,垃圾分类是趋势,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实现了资源再利用,势在必行。而目前我国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除了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让公民自觉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外,还应从制度上给予支持,立法推动,做到教育引导和法律约束双管齐下。
此外,专家还建议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抓好清运对接。尽量将垃圾的投放与运输环节相衔接,减少垃圾在公共区域存放的时间。同时,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产业链。
“要真正实现垃圾分类,不仅要从源头上抓起,还需要建立起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体系,只有形成完善的系统,垃圾分类才不会流于形式。”李小明说。
责任编辑:康明非推荐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您可能还会关注的
慧聪市场
国内资讯|清洁行业发展趋势——开拓清洁.. |
国内资讯|经贸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十二五规.. |
国内资讯|苏宁董事长张近东:电子商务的.. |
企业媒体关注榜
1
主营:清洁设备
2
主营:地毯清洗设备
3
主营:清洁剂
4
主营:生物清洁剂
5
主营:清洁设备
6
主营:清洁设备
7
主营:环卫设备
8
主营:物业清洁
9
主营:清洁设备
10
主营:清洁设备
话题人物排行榜